2011年1月5日 星期三
淡水
原住民和探險家時代 ((史前時期-1683)
淡水是東亞海路的中途站,大屯山又是極好航途指標,因此迄今七千年來一直有人類入居淡水,以部落形式過著漁獵、放耕的生活。 目前,淡水有關原住民的文化和族群遺蹟,皆屬居住於台北一帶的凱達格蘭(ketagalan)平埔原住民,早期中國和日本的船隻,經常寄
港淡水,和他們從事貿易。
西班牙人時代 (1629-1642)
十六世紀,西方海權強國,開始逐鹿亞洲,台灣優越的地理位置,引起他們的注意。西班牙人為了確保菲律賓的經營,並且為了和荷、英、葡對抗,最先佔領北台灣,作為赴中國、日本貿易和宣教的跳板,並於1629的秋天入淡水,築城建教堂為殖民和宣教的基地。他們由淡水溯河入台北平原,開淡水至基隆的道路,降服諸部落,並擴張勢力到新竹一帶;更利用淡水為港口和中國商人互市。
荷蘭人時代 (1642-1668)
荷蘭為防止中日貿易路線被西班牙截斷,而於1641年驅逐西人並重新築城。他們除了鎮撫平埔族,也招聚漢人來此拓墾、貿易。對水陸的開闢和西班牙一樣,致力於硫磺、鹿皮及土產的運銷。但是荷蘭人的殖民統治,仍以南台灣為重心,再加上統治淡水的時間不長,影響不如西班牙,1661年,鄭成功渡海東征,驅逐南台灣的荷蘭人,淡
水暫歸明鄭。
鄭成功時代 (1661-1683)
鄭氏領台志在反攻大陸,並且以台灣南部為重心,淡水僅作為流放犯人的邊荒。被驅離之荷蘭人曾趁虛捲土重來盤據基隆,但終因無利可圖而撤走。直到1683年,鄭克塽因堤防施琅修茸紅毛城備戰, 1683年鄭氏降清。此時淡水除了原有「漢番交易」之外,漢人已漸漸到此從事拓墾。
清朝統治時期(1683-1895)
淡水與大陸最近,本身又為良港,或為移民入墾台灣北部大門,滬尾由漁
村漸成市街和通商口港。
滬尾庄時期
康熙年間淡水開始設防,淡水由番社漸成村莊,山區也逐漸開拓。早期港口發展在南岸之八里,1792年清廷才正式開放八里坌,但因泥砂淤積腹地有限,港埠遂逐漸移至北岸淡水。1808年,水師守備由八里坌移駐淡水。淡水街民環福佑宮、上帝公廟形成街衢。
滬尾街時期
嘉慶年後,淡水逐漸由福佑宮沿山勢形成今重建街、清水街。並向北延伸至水碓、城仔口,向西延伸至布埔頭和暗街仔。不僅成了附近聚落的日常生活消費和物產集散地,也成了地區文化和祭祀的中心,主要廟宇也都先後建立。
鴉片戰爭之後,淡水逐漸為列強所注意,以英美為首的各國船隻私下到淡水港貿易,漸被視為具有潛力的市場。
滬尾港時期
天津條約之後,淡水港已成為國際通商口岸,1862年七月十八日正式開始徵稅,1864年且成為全台正口(安平、打狗、基隆為子口),總理全台關務。茶、梓腦、硫磺、煤、染料等土產的輸出,和鴉片、日常用品的進口,不僅使淡水成為全台最大貿易港,也讓淡水躍升國際舞台,各國洋行都到淡水設行貿易,因此「年年夾板帆牆林立,洋樓客棧闤闠喧囂」熱鬧非凡,淡水進入流金歲月。
馬偕在淡水時期
淡水不僅在貿易上獨佔鰲頭,也成為西方文化登陸台灣的門戶,英國人不只租紅毛城為領事館,並且建官邸。1872年三月九日馬偕博士更登陸淡水,並以此為其宣教、醫療和教育的根據地。新式醫院和新式教育得在淡水創設,對早期台灣開通思想啟迪民智均有深遠的影響。 1884年的中法戰爭,更肯定了淡水經濟、國防和政治上的重要地位。
日據時期(1895-1945)
淡水渡過了黃金歲月,但卻因河道日漸淤淺、大型船舶出入不便,加上日人領台後,大力建設基隆港,兼以台北、基隆間鐵路之便,終而取代淡水雖日人時加疏濬,強化港埠設施,有有重新築港的計劃,但終究無法挽回其命運。只是淡水還因昔日風華,而多少維持一點生氣。日人控制淡水港之後,以強勢
經濟政策取代歐美資本。
日本始政時期
日本領台後,貿易對象的改變和港口機能的喪失,淡水地位終在1903 年開始被基隆所奪,而馬偕博士之基業也漸漸移往台北市,淡水則作為中學教育的基地。但日本政府帶來的強勢公共建設,以及高度行政效率,不僅讓淡水港一息尚存,也讓它成為附近鄉鎮的行政和文化中心。
淡水郡時期
漸漸地,淡水終於淪為有名無實的國際港,除了大陸的戎克船會來此互市之外,僅剩木材業和石油業利用這沒落的港口繼續生存。淡水的經濟轉向以附近腹地的農漁業為主。並利用本身豐富的人文資源和自然風光條件,成為休閒娛樂的勝地。1929年,日本政府一連串的「市區改正」,樹立了淡水小鎮迷人的面貌,結合原有的人才資源,更讓淡水有了文化鎮之名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0 意見:
張貼留言